当前位置:首页 > 知识大全 > 正文

公募基金一季度盘点:鹏华闫思倩否极泰来

2025年一季度已然落下帷幕,公募基金市场迎来阶段性总结。Wind数据显示,曾以“轮动高手”著称的财通基金副总经理兼基金经理金梓才,旗下7只基金(AC份额合并计算)今年以来全部录得负收益。其中,管理规模最大的两只产品财通价值动量、财通成长优选亏损幅度均接近25%,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垫底。

表:金梓才在管产品业绩表现

​公募基金一季度盘点:鹏华闫思倩否极泰来

数据截止到2025年3月31日

然而,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,金梓才在公募基金赛道上大放异彩。其管理的多只基金产品强势突围,成功跻身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榜单前十之列。其中,财通景气甄选一年持有以51.85%的收益率,斩获年度主动权益基金榜亚军。财通成长优选、财通匠心优选一年持有、财通智慧成长、财通多策略福鑫也分别位列业绩榜第六名、第七名、第八名、第十名。

从行业巅峰跌落排名谷底,用了90天便完成这场戏剧性转折。这场宛如“过山车式”的坠落,不仅让投资者的财富大幅缩水,更将金梓才的投资风格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
财通金梓才由盛转衰

金梓才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学位。其早期曾在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资经理助理,后加入信诚基金,担任TMT行业高级研究员。2014年8月,金梓才加入财通基金,凭借突出的业绩逐步晋升公司副总,同时兼任权益投资总监、基金投资部总经理,成为公司权益投资的核心人物。

​公募基金一季度盘点:鹏华闫思倩否极泰来

注:以上人物系财通基金基金经理金梓才

由于学科背景以及担任TMT行业研究员的早期经历,金梓才在职业生涯初期便被市场贴上“科技猎手”的标签。随着投资经验的沉淀与市场认知的深化,其投资框架逐渐偏向“行业轮动”策略体系,通过动态评估宏观经济周期、产业政策导向与市场情绪变化,灵活调整仓位布局。

2023年,AI概念崛起,金梓才敏锐洞察这一机遇,果断重仓布局AI概念股。但由于入场稍晚,未能抓住前期红利,二季度和三季度基金产品净值持续承压。即便后续市场出现一定反弹,前两季度的巨额亏损已难以弥补,最终导致2023年全年累计亏损达23.09%,在同类基金产品的业绩排名中远远落后。

表:财通价值动量年度回报

​公募基金一季度盘点:鹏华闫思倩否极泰来

尽管金梓才凭借对AI赛道的执着坚守,在2024年迎来曙光,所管理的基金产品斩获亮眼成绩,但自始至终,他的投资策略都饱受争议。根据近日披露的基金产品2024年年度报告,其管理的7只基金产品里,竟有6只持仓呈现高度同质化,且个股集中度较高,前十大重仓股占比均超75%。

表:金梓才在管基金产品前十大重仓股

​公募基金一季度盘点:鹏华闫思倩否极泰来

回顾金梓才过往的操作,在不同投资机会间频繁切换,试图抓住每一个风口,曾布局医药、养殖、火电等诸多行业和板块。然而,这种看似灵活的轮动策略,和冒险行为之间,界限变得愈发模糊,其投资业绩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
图:财通价值动量行业配置比例变化

​公募基金一季度盘点:鹏华闫思倩否极泰来

进入2025年,随着DeepSeek等新一代大模型的问世,AI产业格局发生微妙变化。这一突破性技术在大幅提升模型效率的同时,也引发市场对算力需求的重新评估。受此影响,算力板块遭遇重挫,相关标的股价应声下跌。金梓才因持仓高度集中于AI算力领域,成为本轮调整中受冲击较大的基金经理之一。

与金梓才的“由盛转衰”相比,2025年一季度收益冠军闫思倩可谓是否极泰来。前者因极致押注AI算力折戟沉沙,后者则凭借“策略漂移”从谷底重返巅峰。

​公募基金一季度盘点:鹏华闫思倩否极泰来

注:以上人物系鹏华基金基金经理闫思倩

截至2025年3月31日,闫思倩管理的鹏华碳中和主题表现十分亮眼,年初至今收益率高达60.26%,与2024年9月23日时仅0.62的单位净值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。然而,鹏华碳中和主题的实际持仓与“碳中和”主题几乎毫无关联。其重仓的北特科技、禾川科技、五洲新春(维权)、双林股份、贝斯特等,均为机器人概念,在业务上与传统碳中和业务逻辑大相径庭。

闫思倩拥有工程硕士学历,投身证券领域长达13年,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。早期,她在华创证券担任分析师,凭借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与深入研究,迅速崭露头角。后于中银国际证券出任业务经理,进一步拓宽了业务视野。

2017年,闫思倩加入工银瑞信基金,开启基金经理生涯。在管理工银新能源汽车基金期间,她大胆采取集中持仓策略,将目光聚焦于新能源汽车赛道。通过精准押注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行业龙头,成功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黄金时期,实现基金回报倍数翻番,创造了2到3倍的惊人业绩。凭借这一辉煌战绩,她在投资界声名鹊起。

金梓才的激进投资风格与闫思倩的策略转型路径,折射出主动管理型基金在“短期业绩诱惑”与“长期价值坚守”之间两难权衡的困境。在现行考核机制与市场环境的双重挤压下,基金经理无奈在钢丝上艰难行走。与此同时,投资者也在基金经理的“明星光环”与基金的“实际持仓”之间迷失方向。

这一现象或也促使整个行业重新审视:在被动投资规模持续扩张、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当下,主动管理型基金应当如何定位,又该如何构建可持续的投资策略,在帮助投资者实现资产稳健增值的同时,重塑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与资源配置功能。

作者 | 赵红扬

编辑 | 吴雪